引言:肝癌挑戰與復旦腫瘤醫院的擔當
原發性肝癌,作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起病隱匿、惡性程度高、預後差等特點,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面臨的巨大挑戰。據國家癌症中心數據顯示,肝癌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中均位居前列,給無數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然而,在與肝癌的長期斗爭中,中國的醫療機構從未停歇探索的腳步,其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作為國內頂尖的腫瘤專科醫院,憑借其雄厚的醫療實力、前沿的科研創新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原發性肝癌的診療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文將深入剖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原發性肝癌治療方法上的「組合拳」策略,從多學科協作(MDT)到精準醫療,從傳統療法到新興技術,全方位展現其如何為肝癌患者點亮生命的希望。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臟外科、腫瘤內科、介入治療科、放射治療科、影像診斷科、病理科等多個科室緊密協作,共同構成了肝癌診療的強大體系。他們不僅致力於疾病的治療,更關注患者從診斷到康復的全程管理與人文關懷。在這里,每一位肝癌患者都能感受到科技的溫度與生命的尊嚴。特別是針對復雜的原發性肝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原發性肝癌治療方法體系,體現了其在個體化、精準化治療方面的深度耕耘。
深度解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原發性肝癌治療的「組合拳」與核心優勢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原發性肝癌的治療上,並非單一療法的應用,而是採用一套靈活多變的「組合拳」策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腫瘤分期、肝功能狀況以及個體差異,量身定製最優化方案。這種綜合治療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控制腫瘤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手術切除是原發性肝癌最有效的根治性治療手段,尤其適用於早期肝癌患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肝臟外科團隊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手術技藝,他們不僅能熟練開展各類復雜的肝切除術,更積極引入並推廣微創手術技術。
標准肝切除術: 對於符合手術指征的肝癌患者,外科醫生會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和數量,進行精準的肝段或半肝切除。例如,對於一位55歲的張先生,體檢時發現右肝有一個3厘米的單發腫瘤,肝功能良好,無血管侵犯。經過MDT評估後,肝臟外科團隊為他成功實施了右半肝切除術。術後恢復良好,定期隨訪至今未見復發,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
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肝切除術: 作為外科領域的尖端技術,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手術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癌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項技術通過高清三維視野和靈巧的機械臂,使得醫生能夠進行更精細、更准確的手術操作,減少創傷,縮短患者恢復時間。例如,一位62歲的李女士,罹患左肝腫瘤,位置靠近大血管。傳統開腹手術風險較高,而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左半肝切除術,憑借其高精度和穩定性,成功切除了腫瘤,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正常肝組織,李女士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恢復速度遠超預期。
圍手術期管理: 醫院注重肝癌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包括術前評估、術中精細操作和術後康復。術前通過精準影像學評估腫瘤與重要血管的關系,預測殘余肝功能;術中採用精準肝段解剖、低中心靜脈壓麻醉等技術,減少出血;術後則有專業的護理團隊進行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和早期康復指導,確保患者順利度過恢復期。
對於不適合手術切除或術後復發的肝癌患者,介入治療提供了有效的局部控制手段。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介入治療科在肝癌介入領域積累了深厚經驗。
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這是目前最廣泛應用的肝癌非手術治療方法之一。通過股動脈穿刺,將導管送至肝動脈,注入化療葯物和栓塞劑,阻斷腫瘤血供,實現「餓死」腫瘤。例如,一位70歲的王大爺,患有多發性肝癌,不適合手術。介入科醫生為他進行了多次TACE治療。每次治療後,腫瘤壞死明顯,雖然無法徹底清除,但有效控制了腫瘤的生長,顯著延長了生存期並減輕了症狀。
射頻消融術(RFA)/微波消融術(MWA): 對於小肝癌(通常小於5厘米)或靠近血管的腫瘤,消融治療是一種微創且有效的局部治療方式。通過將消融針插入腫瘤內部,利用高頻電流或微波產生熱量,使腫瘤細胞凝固壞死。例如,一位48歲的陳女士,定期體檢發現肝臟有一顆2.5厘米的小腫瘤,位置表淺。經評估後,醫生建議進行經皮射頻消融術。手術過程順利,創傷小,陳女士術後第二天便出院,且消融效果顯著,術後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完全壞死。
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 針對晚期肝癌或伴有門靜脈癌栓的患者,HAIC通過持續或間歇性地向肝動脈泵入高濃度化療葯物,使葯物直接作用於腫瘤,減少全身副作用。例如,一位65歲的趙先生,罹患晚期肝癌並伴有門靜脈主幹癌栓,全身情況不佳。MDT討論後,決定進行HAIC治療。經過幾個療程的HAIC,趙先生的腫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門靜脈癌栓也有所縮小,為後續的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對於不適合手術、介入治療或伴有局部晚期病變的患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放療科配備了國際先進的放療設備和技術。
立體定向放療(SBRT): SBRT能夠以高劑量、高精度地照射腫瘤,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周圍正常肝組織。它適用於小到中等大小的肝癌,或作為橋接治療、姑息治療。例如,一位73歲的孫奶奶,因高齡和基礎疾病無法耐受手術,但肝臟有一個3厘米的孤立性腫瘤。放療科團隊為其制定了SBRT方案,經過短短5次的高精度放療,腫瘤得到了有效控制,且副作用輕微。
粒子植入治療: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將放射性核素(如碘-125)製成的「種子」直接植入腫瘤內部,持續釋放射線,對腫瘤進行近距離、持續性的殺傷。它尤其適用於位置深在、邊界不清或復發的腫瘤。這種內照射的方式,有效避免了對全身的輻射損傷。例如,一位60歲的劉先生,肝癌術後復發,復發灶位於肝臟深部且靠近膽管,手術風險高。醫生為他進行了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在影像引導下將粒子精準植入復發灶,術後隨訪顯示腫瘤得到了很好的局部控制。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為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尤其對於晚期肝癌患者。
靶向治療: 靶向葯物主要針對腫瘤細胞特有的分子靶點,抑制腫瘤生長、血管生成或轉移。例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等口服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已廣泛應用於晚期肝癌的一線治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腫瘤內科專家會根據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和病情,選擇最合適的靶向葯物。例如,一位59歲的周先生,晚期肝癌伴多發轉移,口服靶向葯物侖伐替尼後,腫瘤負荷明顯減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細胞,具有持久性和廣譜性。PD-1/PD-L1抑制劑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在肝癌治療中顯示出良好療效,並常與靶向治療聯合應用。例如,一位68歲的楊女士,晚期肝癌對靶向治療不敏感,後接受了免疫治療。經過幾個療程的治療,楊女士的腫瘤明顯縮小,甚至部分病灶消失,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免疫治療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晚期肝癌的治療格局。
聯合治療: 當前,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已成為晚期肝癌治療的重要方向,取得了比單一用葯更好的療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積極參與多項國際國內肝癌新葯臨床試驗,為患者提供更多前沿的治療選擇和機會。
創新與突破:復旦腫瘤醫院在原發性肝癌精準治療領域的前沿探索
精準醫療是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它旨在根據個體的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差異,為患者提供量身定製的治療方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原發性肝癌精準治療領域的探索走在了國內前列。
肝癌的發生發展涉及復雜的基因突變和信號通路異常。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通過對患者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測序,識別驅動基因突變,從而指導靶向葯物的選擇。例如,對於發現FGFR4融合基因的肝癌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特異性的FGFR抑制劑。同時,通過分析腫瘤突變負荷(TMB)和PD-L1表達等生物標志物,預測患者對免疫治療的響應。
更進一步,醫院積極探索基因組學指導下的靶向與免疫聯合治療策略。例如,對於某些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結合靶向葯物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再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解除免疫抑制,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提高治療效果。這種基於分子分型的治療模式,使得肝癌治療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真正實現「一人一方」。
傳統的腫瘤監測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和血清腫瘤標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然而,這些方法在早期復發或微小殘留病灶的檢測上存在局限性。液體活檢,特別是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為肝癌的早期診斷、療效評估和復發監測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液體活檢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臨床應用。通過抽取患者外周血,檢測其中來源於腫瘤的ctDNA,可以實時反映腫瘤的動態變化。例如,一位患者在肝癌切除術後,影像學檢查未發現復發跡象,但ctDNA水平持續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微小殘留病灶。醫生據此調整了隨訪策略,並提前進行了干預,從而在腫瘤尚未形成肉眼可見病灶時就採取了措施。此外,液體活檢還能用於監測治療過程中腫瘤的耐葯突變,指導後續的治療方案調整,避免無效治療。
人工智慧(AI)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為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新的機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積極引入AI技術,提升診療效率和精準度。
AI輔助影像診斷: AI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海量醫學影像數據,能夠輔助醫生更快速、更准確地識別肝臟病灶,區分良惡性,並進行腫瘤的自動勾畫和體積測量。例如,在肝癌篩查中,AI可以幫助放射科醫生快速篩選出可疑病灶,減少漏診率,提高診斷效率。
AI輔助治療決策: 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AI系統可以整合患者的臨床資料、病理信息、基因檢測結果等,為醫生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建議。例如,通過分析大量肝癌患者的治療數據和預後信息,AI可以預測不同治療方案的療效和風險,輔助MDT團隊做出更優的治療決策。這就像擁有一個「超級大腦」,可以快速處理和分析復雜信息,為醫生提供決策支持,但最終的決策仍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做出。
作為國家級腫瘤診療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積極參與國內外多項肝癌新葯的臨床試驗。這不僅體現了醫院的科研實力和創新精神,更重要的是,為那些標准治療方案效果不佳或無葯可用的肝癌患者提供了獲得最新、最前沿治療葯物的機會。
患者在嚴格的倫理和科學規范下,有機會接受到尚未上市但具有潛力的創新葯物治療。例如,一項針對晚期肝癌的新型靶向葯物的III期臨床試驗在復旦腫瘤醫院開展,部分患者在接受試驗葯物治療後取得了顯著的腫瘤縮小效果,為這些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醫院的臨床試驗團隊擁有嚴格的質控體系和專業的管理經驗,確保臨床試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規范性。
從診斷到康復:走進復旦腫瘤醫院原發性肝癌MDT模式下的「生命綠洲」
原發性肝癌的復雜性決定了單一學科的診療模式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率先在國內推廣並深化了多學科協作(MDT)模式,將肝癌診療打造成一個「生命綠洲」,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診療服務。MDT模式的核心在於整合多學科專家資源,共同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肝癌MDT團隊匯集了肝膽外科、腫瘤內科、介入治療科、放射治療科、影像診斷科、病理科、超聲診斷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甚至營養科、心理科等多個學科的頂尖專家。每周或定期,這些專家會聚在一起,針對疑難、復雜的肝癌病例進行集中討論。
MDT討論流程:
病例匯報: 由主管醫生詳細匯報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CT、MRI、PET-CT等)、病理診斷結果等所有相關信息。
多學科專家解讀: 影像科專家會詳細解讀肝臟腫瘤的影像學特徵、與血管的關系、有無轉移灶;病理科專家會分析腫瘤的病理類型、分化程度、分子標志物;外科、內科、介入科、放療科專家則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從手術可切除性、系統治療敏感性、局部治療可行性等方面提出初步意見。
集體討論與方案制定: 在充分交流和辯論的基礎上,專家們會綜合考慮患者的腫瘤分期、肝功能儲備、全身狀況、合並症以及患者意願等多種因素,最終形成一個全面、個性化的最佳治療方案。這個方案可能包括手術、術前新輔助治療、術後輔助治療、介入治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或多種方法的聯合應用。
患者溝通與知情選擇: 確定治療方案後,MDT團隊會指定專人(通常是主管醫生)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解釋方案的依據、預期療效、潛在風險、治療周期和費用等,確保患者充分理解並做出知情選擇。
案例一:復雜肝癌的精準手術策略
一位45歲的林先生,因乙肝肝硬化背景,發現肝臟左葉有一個7厘米的巨大腫瘤,同時右葉也有一個2厘米的小結節。初步評估認為腫瘤較大,且右葉有小病灶,手術切除難度大。在MDT討論中,影像科專家仔細分析了腫瘤與肝內血管的關系,指出左葉腫瘤雖然巨大,但與主要血管尚有距離,且右葉小結節性質待定。病理科專家建議進行穿刺活檢明確右葉結節性質。最終MDT團隊決定:首先對右葉小結節進行穿刺活檢,明確為良性增生結節後,再對左葉巨大腫瘤進行分階段手術。先進行門靜脈栓塞,促使右側肝臟代償性增生,待右肝體積增大、功能儲備充足後,再進行左半肝切除術。這種「兩步法」策略,確保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根治性,林先生在MDT的指導下,最終成功接受了手術,術後恢復良好。
案例二:晚期肝癌的「降期」治療與轉化
一位60歲的張阿姨,被診斷為晚期肝癌,腫瘤侵犯了門靜脈主幹,且伴有多發肝內轉移,無法直接手術切除。MDT團隊評估後認為,雖然是晚期,但仍有機會通過積極治療實現「降期」轉化,爭取手術機會。腫瘤內科和介入科專家建議聯合應用靶向葯物和TACE治療,以期縮小腫瘤和癌栓。經過3個月的靶向+TACE治療後,張阿姨的腫瘤明顯縮小,門靜脈癌栓也部分消退。影像學復查顯示,腫瘤已具備了手術切除的可能。MDT再次討論,肝膽外科專家評估後,成功為張阿姨實施了肝切除術,徹底清除了病灶。術後,張阿姨繼續接受輔助靶向治療。這個案例充分體現了MDT在復雜晚期肝癌治療中的決策智慧和轉化能力。
肝癌治療過程復雜,患者可能面臨各種並發症和巨大的心理壓力。MDT模式下,不僅關注腫瘤的治療,也注重患者的整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並發症管理: 例如,肝癌介入治療後可能出現肝功能損傷、發熱等並發症;手術後可能出現腹腔積液、感染等。MDT團隊會提前預判並制定應對策略。一旦發生並發症,相關科室的專家會迅速會診,及時採取干預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
心理支持: 確診肝癌對患者和家屬是巨大的打擊。MDT團隊中的心理科醫生會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緩解焦慮、抑鬱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醫護人員也會在日常診療中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和鼓勵,營造積極的治療氛圍。例如,一位年輕的肝癌患者,確診後情緒低落,一度拒絕治療。經過心理科醫生和主管醫生的多次溝通和疏導,以及MDT團隊為其制定的詳細治療計劃,他逐漸走出了陰霾,積極配合治療,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患者指南:如何在復旦腫瘤醫院尋求原發性肝癌的最佳治療方案?
對於初次面臨肝癌診斷的患者和家屬來說,如何選擇醫院、如何尋求最佳治療方案往往是最大的困惑。本部分將為患者提供一份實用的就診指南,幫助他們更好地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得專業的診療服務。
初步掛號與初診評估: 患者可通過醫院官網、APP或電話預約掛號。建議掛肝臟外科、腫瘤內科或介入治療科的普通門診或專家門診。初診時,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並開具必要的檢查項目,如肝功能、腫瘤標志物(AFP)、肝臟超聲、CT或MRI等。請務必攜帶既往所有相關的檢查報告和病理切片。
MDT會診申請: 對於病情復雜、診斷不明或治療方案存在爭議的患者,主管醫生會主動建議申請MDT會診。患者和家屬也可以向主管醫生提出MDT會診的申請。MDT會診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癌診療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強烈建議患者積極參與。會診通常需要提前預約,醫院會安排專人協調各科室專家的時間。
入院治療准備: 確定治療方案後,醫生會根據方案安排入院事宜。入院前,患者需要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如心電圖、胸片、凝血功能等),並根據醫囑調整生活習慣。醫院會提供詳細的入院須知,包括需要准備的物品、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等。對於外地患者,醫院附近有合作的賓館或家屬休息區可供選擇。
在MDT會診後,醫生會向患者詳細解釋推薦的治療方案。以下是幾種主要治療方法的概覽,供患者參考:
手術切除:
適應症: 早期肝癌,腫瘤局限,肝功能儲備良好,無門靜脈或肝靜脈癌栓,無遠處轉移。通常適用於單個腫瘤小於5cm或2-3個腫瘤小於3cm的患者。
預後: 根治性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治癒肝癌的方法。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60-70%以上。
潛在風險: 術中出血、術後肝功能衰竭、膽漏、感染、肝癌復發等。微創手術創傷小,但仍有相應風險。
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適應症: 不適合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或作為手術、消融治療的輔助手段。可用於多發性肝癌、腫瘤較大或伴有門靜脈癌栓的患者。
預後: 延長生存期,控制腫瘤進展,緩解症狀。通常無法達到根治效果,需多次治療。
潛在風險: 栓塞後綜合征(發熱、腹痛、惡心)、肝功能損傷、膽道並發症、出血等。
射頻消融/微波消融:
適應症: 小肝癌(通常小於5cm),或作為不能手術切除的橋接治療。適用於腫瘤數量較少、位置適中的患者。
預後: 與手術切除類似,對小肝癌有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達50-60%。
潛在風險: 局部疼痛、發熱、出血、感染、穿刺路徑腫瘤種植、損傷周圍臟器(如膽囊、腸道)等。
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適應症: 主要用於中晚期、無法手術切除或進展期肝癌。通常在TACE等局部治療失敗或不適用時考慮。也可作為術後輔助治療或新輔助治療。
預後: 顯著延長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部分患者可獲得長期生存甚至腫瘤完全緩解。
潛在風險: 靶向葯物可能引起手足皮膚反應、高血壓、腹瀉、蛋白尿等;免疫治療可能引起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如肝炎、肺炎、結腸炎等,但通常可控。
肝癌治療費用因治療方案、用葯種類、住院時間等因素差異巨大。手術費用通常在數萬元到十餘萬元不等;介入治療每次費用約數千至萬元;靶向/免疫治療葯物費用較高,每月可能需要數千到數萬元不等。患者應提前了解醫保政策,大部分治療費用可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但報銷比例和具體項目需根據當地醫保政策確定。醫院醫保辦或主管醫生會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對於自費部分,患者可咨詢是否有商業保險或其他慈善援助項目。
肝癌治療結束後,康復期的管理同樣重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會為患者提供詳細的康復指導。
定期隨訪: 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定期復查,包括肝功能、AFP、肝臟超聲、CT/MRI等。這是及時發現復發和轉移的關鍵。通常術後第一年每1-3個月復查一次,之後可逐漸延長復查間隔。
營養支持: 肝癌患者常伴有營養不良。建議遵循專業營養師的指導,均衡飲食,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例如,多吃魚肉、雞蛋、牛奶、新鮮蔬菜水果等。
生活方式調整: 戒煙戒酒,避免熬夜,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等,增強體質。
心理調適: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家人朋友多溝通,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
肝病管理: 對於乙肝或丙肝引起的肝癌患者,應持續進行抗病毒治療,定期監測病毒載量,以減少肝癌復發和肝功能惡化的風險。
復旦腫瘤醫院:原發性肝癌治療中的人文關懷與全周期管理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原發性肝癌的治療不僅僅是冰冷的醫學操作,更充滿了溫暖的人文關懷。醫院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力求實現從疾病診斷到長期康復的全周期管理,讓患者在與疾病抗爭的道路上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肝癌患者及其家屬常常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包括對疾病的恐懼、對治療的焦慮、對預後的擔憂以及身體不適帶來的負面情緒。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醫護團隊深知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專業心理咨詢: 醫院設有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由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的心理評估和疏導。他們會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放鬆訓練等多種技術,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提升應對疾病的心理韌性。例如,一位年輕的肝癌患者,因擔心自己無法承擔家庭責任而感到極度自責和沮喪。心理醫生通過多次深入交流,幫助他調整認知,鼓勵他專注於當前治療,並引導家人給予更多支持,最終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情緒也逐漸穩定。
醫護人員的日常關懷: 除了專業的心理咨詢,日常診療中,醫護人員也會通過細致入微的關懷,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他們會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解答疑問,鼓勵患者表達情緒。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給患者帶來莫大的安慰。例如,護士會定期與患者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並及時向醫生反饋,確保患者的身心需求得到及時響應。
肝癌患者在疾病進展或治療過程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營養不良。有效的疼痛管理和科學的營養支持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規范化疼痛管理: 醫院建立了完善的疼痛管理體系,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質,提供個性化的止痛方案,包括葯物止痛、介入止痛等。醫護人員會定期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並及時調整用葯,確保患者能夠舒適地度過治療期。例如,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因腫瘤侵犯引起劇烈疼痛,通過多模式鎮痛方案,包括口服緩釋止痛葯和必要時的神經阻滯,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能夠安然入睡,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個性化營養指導: 腫瘤患者常常面臨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免疫力低下等問題。醫院的臨床營養科專家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治療階段和營養狀況,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方案。這包括口服營養補充劑、腸內營養或靜脈營養支持。例如,一位肝癌術後患者因肝功能恢復需要大量蛋白質,營養師會指導家屬准備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並提供營養食譜,幫助患者快速恢復體力。
肝癌治療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延長生命,更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注重患者的術後康復和長期生活指導。
早期康復鍛煉: 對於手術或介入治療後的患者,醫護人員會指導他們進行早期下床活動和適度鍛煉,防止並發症,促進身體恢復。例如,鼓勵患者在術後早期進行床上肢體活動,然後逐漸過渡到床邊坐起、下床行走,這有助於預防深靜脈血栓和肺部感染。
功能康復指導: 對於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專業的物理治療或康復訓練,以恢復受損的器官功能或改善肢體活動能力。醫院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專業的康復建議或轉介至康復科。
健康宣教與生活方式干預: 醫院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和患者俱樂部活動,普及肝癌防治知識,指導患者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包括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定期隨訪等。例如,通過患者俱樂部,肝癌康復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抗癌經驗,互相鼓勵,形成積極的互助氛圍。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將「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於原發性肝癌診療的每一個環節。這包括:
早篩早診: 積極開展高危人群的肝癌篩查,如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患者等,通過定期體檢和影像學檢查,力求在肝癌早期發現病灶。
規范化治療: 嚴格遵循國內外肝癌診療指南,結合MDT模式,為患者提供最規范、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長期隨訪: 建立完善的患者隨訪系統,通過電話、簡訊、線上平台等多種方式,提醒患者按時復查,及時發現復發轉移或並發症。
人文關懷: 將人文關懷融入診療全過程,關注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例如,一位來自安徽農村的李大爺,因肝區不適來復旦腫瘤醫院就診。從初診掛號、MDT會診、手術治療到術後康復指導,每一步都有醫護人員耐心指引和幫助。術後,醫院的隨訪中心會定期電話回訪,提醒他按時復查,並解答他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李大爺感慨地說:「在這里,醫生護士不僅治好了我的病,更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感覺就像在家裡一樣溫暖。」這正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肝癌治療中,將冰冷的醫療技術與溫暖的人文關懷完美結合的生動體現。
結語:復旦腫瘤醫院——肝癌患者的希望之光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原發性肝癌治療方法上的不懈探索和實踐,構建了一個涵蓋手術、介入、放療、靶向、免疫等多維手段的「組合拳」體系。其核心優勢在於以多學科協作(MDT)為基石,以精準醫療為方向,以人文關懷為溫度,為每一位肝癌患者提供個性化、全周期、高品質的診療服務。從肝癌的早篩早診,到復雜的疑難病例會診,從前沿的臨床研究,到細致的術後康復與心理支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始終致力於為肝癌患者點亮生命的希望。面對肝癌這一頑疾,復旦腫瘤醫院以其卓越的醫療技術和深厚的人文情懷,成為了無數肝癌患者心中的「生命綠洲」,引領著中國肝癌診療領域不斷向前發展。